潘宇静 中国证券报·中证网

  为探索在奶业全球化格局下中国奶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,8月4日至7日,世界奶业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,全产业链“牛奶人”相聚一堂,擘画奶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。科技赋能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的热议词。

 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大会上获悉,2022年我国奶类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,居全球第四位。但我国每年人均消费奶类43公斤,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。我国奶业市场空间巨大。业内人士表示,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必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,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,提升产业竞争力。

  丰富AI应用场景

  在世界奶业大会期间,伊利和蒙牛都提到了AIGC(生成式人工智能)技术的产业应用,并发布了应用于消费者服务的专属GPT(生成式预训练模型)。

 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表示,伊利正在推动“全域、全场景、全生命周期”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,搭建了覆盖400多个数据源的大数据雷达;开发智能洞察系统,平均用3天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市场洞察,还能实现与1.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;推进AIGC技术的产业应用,并在3月正式发布上线全球乳业第一款数字化产品YILI-GPT,通过机器学习、运筹优化、智能交互等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消费体验。

  蒙牛发布了全球首个营养健康领域模型MENGNIU.GPT,基于该模型的AI营养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专属营养健康服务。蒙牛的AIGC平台覆盖100+智能化业务场景,让员工在AI赋能下变身“超级员工”。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表示,蒙牛致力于将全“数智化”覆盖到从饲养、加工再到消费者终端的整个供应链,涵盖第一、第二和第三产业。

  作为由新西兰9000家农场主组成的乳制品合作社,恒天然董事会主席彼德·麦克布莱德表示,恒天然2030年的战略目标中包括奶业科技创新领域。为了向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,新西兰奶农不断调整农业技术及生产模式。

  作为星巴克重要供应商的阿拉福兹(Arla Foods)执行副总裁西蒙·史蒂文斯表示,创新驱动行业发展,目前蛋白质类产品已经成为驱动阿拉福兹发展的重要引擎,包括蛋白质饮料、蛋白质酸奶、蛋白质布丁等。

  以绿色转型提升效益

  除技术创新之外,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乳企强实力、促发展的“锚”。

  “伊利初步突破了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种基因编辑技术,这项技术为未来培育低碳核心牛群奠定了基础。”潘刚表示,伊利还通过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,降低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排放,实现源头减碳。

  卢敏放称,从现在到2030年,蒙牛将持续打造可持续的草业、牧业,带动合作牧场减碳100万吨,推动实现100%粪肥绿色循环,改善100万亩土壤健康,为170万头奶牛打造良好生活条件。蒙牛将把旗下所有工厂改建成绿色工厂,让可再生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达到50%,引领全产业链奔向净零碳目标。

  彼德·麦克布莱德称,未来十年,恒天然计划投资10亿新西兰元用于可持续发展计划,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。同时,恒天然将加快推进减少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煤炭,并且为此投资7.9亿新西兰元。

  阿拉福兹投入5亿欧元用于减碳激励方案,以鼓励奶农参与。西蒙·史蒂文斯表示:“我们愿意将技术、资源向全球的合作伙伴分享,因为所有的合作伙伴共同携手才能达到减碳的目标。”

  贝恩咨询认为,对于乳业企业而言,参与碳中和不仅是满足政策和监管要求,更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天然使命,有助于业务创新、优化价值链、深化品牌影响力,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增长点。

 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

  “全国奶业大盘,内蒙古独占三分之一。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、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表示,奶业是大草原的千年传承,大自然的天然厚赐,是内蒙古当之无愧“C位”产业、王牌产业。

 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贺海东介绍,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成优质饲草基地130万亩,2023年底要扩大到145万亩以上。同步将170万亩盐碱地改良为饲草种植基地,到2025年突破310万亩。坚持草畜联动,全市已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156座,奶牛存栏34万头,日产鲜奶4800吨。到2025年,建成高标准万头奶牛牧场30个以上。围绕两大乳企鲜奶供应,加大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力度,打造奶牛供应产业带和鲜奶供应链条圈。

 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介绍,中国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,2022年奶类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,居全球第四位,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2%;连续15年实施生鲜乳监测安全计划,构建起严密的全链条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体系,主要营养卫生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

  面对现阶段我国乳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、生鲜乳成本高于奶业发达国家,产业链连接不够紧密,乳制品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,张天佐表示,中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必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,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,提升产业竞争力,完善奶业产业体系,强化质量安全监管,顺应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。